课时检测(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这说明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多样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解析:选C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依照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D项,排除。3.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形成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城市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且从材料中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可知,坊和市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原来的界限严格的坊市制度出现变化,体现了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4.(2018·安阳一模)“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解析:选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期间虽在某些时段有过不同程度的松弛,但从未被取消过,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农业与工商业地位的对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5.(2018·福建质检)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漕运有其明显优势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解析:选D元朝和明朝是中国古代国家基本统一时期,并不存在局势持续动荡的问题,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海路漕运的优势,故C项错误;元朝的都城大都是现在的北京,明太祖时的都城是在南京,明成祖时都城迁到北京,都城的变迁影响到对大运河漕运的依赖,故D项正确。6.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A.明朝白银货币化始自于民间B.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D.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解析:选D“根据材料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布诏令无法推断出白银货币化”始自于民间,故A“”项错误;一钱以下只许用钱不能说明白银的普遍性,故B项错误;“”银贵钱贱是由于白银外流或短缺造成,材料的内容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由颁布的诏令内容可知白银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0分)7.(2018·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