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在经济运行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一、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某种经济制度一经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实现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却是随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变化发展。要弄清经济体制变化发展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必须弄清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各自内容以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性质的不同,首先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区别,即前者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后者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主要有:第一,二者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复杂系统。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形式、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形式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联结方式,是反映几种社会形态的一般经济特征和一般经济规律的关系,是经济关系的自在形态,在经济关系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层次。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已出现过两种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运行形式虽也曾有过某些表现,但还不具备马克思所预见的全部经济特征。产品经济只有到未来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具备完整形态。经济制度是人们为适应某种生产力性质要求建立起来的,对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根本规定。它反映的是某种特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不同的经济制度具有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本质规定,是一种高层次的经济关系。如果这些制度的本质规定发生变化,一种经济制度就为另一种经济制度所取代,即经济制度发生了更替。经济体制则是反映不同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形式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其特点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有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类型。如社会主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属集权型,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属分权型。经济体制居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中间层次,即处于联结经济制度与经济形式的中介地位。第二,二者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经济制度作为对一定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一旦确立就一直贯穿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如果发生改变或废止,社会形态就会发生性质变化。如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有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但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始终不变,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也就始终不变。而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较为灵活的。它在不同经济制度中或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正因如此,同一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经济体制。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经济改革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