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砂石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5月下旬至6月上旬,县政协副主席童宏祥率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在县砂石管理总站的大力配合下,先后前往大沙河、皖水、潜水等砂石开采河段实地考察,对我县砂石资源的分布、品位、储量以及砂石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并与县砂石管理总站、水利局、国土资源局及天柱山管委会规划科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就促进我县砂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财政增收课题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了解及座谈的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砂石资源的概况我县金属矿产较为贫乏,但作为非金属矿产的砂石资源却很丰富。据xx县城记载,我县砂石总储量达3.6亿吨,主要分布于源自大别山脉流经县域的潜水、皖水、大河沙、长河等四条大河上中游平缓宽阔的河床中,系雨水及山洪冲刷日积月累淤积形成。我县砂石的主要成份是石英、长石、云母碎片和铁沙等,属中细、中粗粒“清水沙”,粒度均匀、粒型稳定,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市场不可或缺的优质建材。不仅如此,优质、丰富的砂石资源,也是我县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潜水,与青山碧水相依相伴,宽至数百米婉延至十多公里的银色沙滩,为我省乃至华东地区所独有。更为难得的是,“水清沙白”的怡人景观,同“雄奇灵秀”的天柱山交相辉映,两种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凸现出我县旅游资源极高的品位优势。二、我县砂石资源的开采、管理及效益我县砂石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当地群众自发开采运销建筑用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兴起,砂石开采规模不断扩大,运销量与日俱增,开采方式也由当初群众自发组织的人工开采,逐步发展到由企业经营的机械开采。98年4月,鉴于当时全县砂石无序开采运销、资源遭到破坏、税费大量流失的实际情况,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第1页共5页组长的砂石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99年12月成立县砂石管理总站),抽调县直有关部门人员办公,会同涉砂乡镇于7月1日对全县砂石开采运销实施“一票制”管理。从2001年9月8日起,县政府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推行“五统行”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票证、统一价格、统一纳税管理的新机制,并成立了稽查大队,对违规运销砂石的车辆随时进行稽查。五年来,在县政府砂石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我县砂石管理工作借鉴外地砂石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以严格规范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灵活的用工制度),强化干部职工的任务目标和责任意识;以严密的互查、督查、稽查措施和“四铁”(开票员要成为铁标盘,验标员要有铁心肠,稽查队要有铁手腕,总站要有铁纪律)规定,落实管理要求和责任;以求真务实、艰苦细致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抓工作,通过县砂石管理总站的艰苦努力和水利、公安、国土等部门及涉砂乡镇的通力协作,使我县砂石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增收,经济效益显著,资源的价值和优势正逐步显现。据统计,98年7月1日至2001年9月7日,共销售管理黄砂85.98万吨(税费5元/吨),销售收入429.89万元,其中上交财税123.8万元,乡镇分成85.4万元;2001年9月8日至2003年5月21日,共销售管理黄砂125.21万吨,总收入达1993.05万元(2001年9月8日将交货价格调整为13元/吨,2002年10月1日又调整为19元/吨),共上缴财政788.11万元,国地税201.5万元,乡镇分成216.9万元,道路维修费62.6万元。2、遏制了乱挖滥采的势头,砂石开采由无序逐步走向有序,砂石管理也由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大大减少了国有资源的流失,减少了乱挖滥采对资源的破坏和对河流堤防及交通、水利设施的直接危害。依法管理,严把采砂准入关,以及砂石价格的两次提升,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3、增强了砂石开采业主和部分群众砂石资源是国有资源,国有资源必须有偿使用的意识,使他们由最初的抗拒管理到被第2页共5页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接受管理,优化了砂石管理环境。4、砂石的开采客观上降低了河床,减少了淤塞,有利于河道泻洪,减小了水患威胁。5、吸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