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支持——陕西文化产业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作者:汪洋金融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文化产业当然也不例外。资金的匮乏必定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应当选择怎样的投融资政策加大政府对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的投入?金融业应当怎样既有效地防范风险,又积极地创新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品种,加大金融对如饥似渴的文化产业的支持?文化企业又应当怎样创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并与金融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共赢局面?陕西,我国的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正在大力地发展文化产业并取得初步的成绩。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走势和探索陕西是我国文化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拥有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碑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法门寺、楼观台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黄陵祭典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西部影视、陕西作家群、长安画派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品牌”,以及华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品牌”。同时,陕西高等院校和各类研究机构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各方面人才充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建设“八大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着力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以西安为中心,陕西省初步建成陕北红色经典和黄土风情文化、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三大特色板块”,形成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艺术院团为重点,以陕西旅游等六大集团为支撑的陕西文化产业格局。尽管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仅为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而从人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上看则更低。可以说,陕西的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产业优势,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文化产业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陕西省正在依照以下思路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以西安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为突破,形成多点联动发展新格局。二是发挥资源优势明显的特点,合理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三是充分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3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四是大力培植和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五是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案例,即“曲江模式”和陕文投公司的探索。曲江,西安市城南的一个区,是陕西省和西安市以文化产业为主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曲江新区建设以来,围绕文化资源以大资本运作、大项目带动、大集团运营、大产业集聚等方式,在文化项目和文化企业领域投资105.7亿元,形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文化商贸等六大产业门类,初步形成了以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依托的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其中,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开发建设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法门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大提升了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推动了陕西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大加快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被称为“曲江模式”。陕文投公司,全称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2009年6月成立的全国投资类文化企业大型航母,将成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引擎。这家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打算3年使资产规模突破100亿元、年产值突破30亿元,整合、组建10家以上专业化集团公司,形成经营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西部文化产业“巨无霸”,未来三年将以西安为核心,辐射陕北、关中、陕南,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