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怪、慢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简单的用不同的句子表示同样的意思。3、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难点:将反问句变成和它意思相同的陈述句;将感叹句变成和它意思相同的陈述句。教学流程:一、出示葫芦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你见过它吗?有些什么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片关于葫芦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注意题目中的“葫芦”读成轻声。二、复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不带拼音,读字音,组词。2、读带生字的词语。三、导入新课。(导入语:既然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的障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关于葫芦的有趣故事,先来看两幅图。)1、出示两副图,说一说,你喜欢其中的哪幅图,并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枝叶更茂密,花朵雪白等等)3、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过渡语: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茂密的绿叶,可爱的花朵的。)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叶子、花朵的句子的。5、拼读学生交流的语句。6、文中除了写叶子、花朵外,还写了什么,把相关的句子读出来。7、种葫芦的人喜欢他自己种的葫芦吗?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文字、图画)四、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细心地你们看看,这幅图和第一幅图相比,叶子、花朵、葫芦以及葫芦人的表情有了些什么变化?1、学生交流看图所得2、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2——3段,找出答案,并拿上你的笔,把种葫芦人说的话和邻居说的话标注出来。3、学生交流答案,出示人物对话,品读人物对话。(语气的把握)4、从种葫芦的人的话中,我们感觉到他对邻居的话不同意不赞成的想法。既然大家这样聪明,我们再来体味体味种葫芦人在说一下两句话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5、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6、那你们觉得种葫芦的人想法对吗?为什么?(你们真聪明,结果和你们预计的一模一样。导入文章最后一段。)五、读文章第四段,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心情。种葫芦的人这时是什么心情,猜一猜。六、拓展升华如果第二年他再种葫芦,你们想想他胡怎么做。出示拓展部分,填空,升华。《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这篇文章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简单故事的朗读,弄清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这则小故事中,能明白一个大道理。我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流程时,充分利用课本本身的教学资源,利用文本的插图,让学生从生动直观的图片切入课文,目的是想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突破句型变换这一难点是,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揣摩种葫芦人的心理,从而明白他反问句、感叹句背后真实的心理,让这一难点得到轻松地突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朗读,尝试理解,部分同学能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事与愿违的是:课堂上,学生的热情不高,发言质量低,课堂气氛沉闷,加上我面对这些异常现象没能及时给与调整,致使整节课上得很失败,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教学过程显得混乱。备课只是对这节课环节的一个预设,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因素是教师无法预设的,面对这些意外,我们改如何面对,让课堂顺利进行,这就关乎教师的教学智慧,关乎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书如同修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才能轻松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