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标准一、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一)功能定位开展放射影像检查项目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可结合临床需求申请配置。设备要根据实际开展的检查项目进行选型。配置128排及以上CT的,申请机构(不含社会办医和医学影像中心)还应当具有提供高水平专科疑难病症、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人才培养、承担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的能力。(二)诊疗科目具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开设的CT诊断专业。(三)技术条件1•申请首次配置的医疗机构,需已有X线诊断设备(CR或DR)且使用年限不少于3年。2.申请新增配置的,原有CT设备年均工作量原则上不少于13800人次/台(社会办医不做要求),检查阳性率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60%、专科性医疗机构不低于80%。3.申请更新配置的,原则上原设备年均工作量不少于6900人次(社会办医不做要求),检查阳性率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60%、专科性医疗机构不低于80%,使用年限不少于6年。24.原则上,开展心脏冠脉及器官灌注检查项目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配置128排及以上CT。(社会办医和医学影像中心不做要求)(四)人员条件1.具有完整的专业人员构成:医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其中,医师应取得医学影像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当与设备数量和工作量匹配,每台CT设备至少应具有医师1名、技师1名、护士1名;同时应具备至少1名副高级或以上医学影像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并配备专职的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3.首次配置的,至少有1名医师应具有3年以上CT检查和诊断经验。(五)配套设施1.具备符合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部门要求的场地和基础设施。2.具备铅衣等医用射线防护用具。3.开展增强扫描的,具备除颤仪等急抢救设备。4.具备完善的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硬软件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和CT稳定性检测设备。5.具备2年内完成采购和安装的条件。(六)制度保障31.具有相应的辐射防护管理制度。2.具有相关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及处理能力。3.具有健全的设备使用前培训及临床实践机制。4.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还应设置独立的医学工程管理部门。(七)其他新建机构、医学影像中心重点考核人员资质和能力等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相关指标,相关人员应当具有相应专业技术从业经验。首次配置的单位,鼓励配置64排的CT。二、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MR)(一)功能定位开展放射影像检查项目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可结合临床需求申请配置。设备要根据实际开展的检查项目进行选型。配置3.0T及以上MR的,申请机构(不含社会办医和医学影像中心)还应当具有提供高水平专科疑难病症、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的能力。(二)诊疗科目具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开设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三)技术条件1.申请首次配置的,需已有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且使用年限不少于3年。42.申请新增配置的,原有MR设备年均工作量原则上不少于7800人次/台(社会办医不做要求),检查阳性率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60%、专科性医疗机构不低于80%。3.申请更新配置的,原则上原设备年均工作量不少于3900人次(社会办医不做要求),检查阳性率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60%、专科性医疗机构不低于80%,使用年限不少于6年。4.以下要求仅适用于公立医疗机构(医学影像中心除外):未配置过1.5TMR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申请配置3.0T及以上MR。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建议配置3.0T及以上MR。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或专科性三级医疗机构,开展相关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及评估,开展相关疾病诊疗标准、临床指南的制定,承担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技术研发等任务,医学影像科(放射科)属于国家(或省级)重点专科或具有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已配备3.0TMR且使用年限不少于5年,方可配置3.0T(不含)以上MR且配置台数最多不超过2台。(四)人员条件1.具有完整的专业人员构成:医师、技师、工程师和护士。其中,医师应取得医学影像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