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点各分项工程是单位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分项工程质量直接决定了单位工程的质量。为了实现单位工程质量的控制目标,对各分项工程必须严格管理,将质量控制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目标的实现。根据工程管理的一些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汇总各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并编制各分项工程质量控制检查表,便于日常检查落实。一、放线、复核1、新开楼盘由开发部联系规划部门提供不少于三个测量导向控制点(含平面与高程),对于规划局提供或认可的建筑物定位放线点,工程部必须进行全数复核并做好保护措施。2、施工单位根据测量导向控制点向各栋拟建楼栋周边引出放线基准点,工程部必须进行全数复核。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承包单位,对建设单位给定的原始基准点、基准线和标高等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核,并将复测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经批准后施工承包单位方能进行准确的测量放线,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并应对其准确性负责,同时做好基桩的保护。复测施工测量控制网。抽检建筑方格网、控制高程的水准网点以及标桩埋设位置等。放线复核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对建筑物的朝向、方位、轴线位置逐一、全数进行认真地复核,禁止建筑物方向、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的现象。二、基础施工基础施工根据土质情况目前设计主要采用桩基础和天然基础。其中桩基础主要应用于多层住宅,主要为灌注桩,天然基础主要应用于框架独立基础和高层小高层筏板基础,在根据土质情况超挖部分进行换填。1、灌注桩基础的质量控制(1)资料方面:进场钢材的验收、复试以及其品牌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商品混凝土资料应齐全。(2)施工过程控制:①桩基轴线及样桩放线定位及复核测量工作必须细致准确;②成孔用钻头直径应等于桩的设计直径,桩身实际灌注混凝土体积和按设计桩身计算体积加预留长度体积之和的比,即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也不宜大于1.3。③钻孔深度应按设计执行,试桩时监理、设计、勘察等应到现场,共同确认桩长等数据,以便后续施工④清孔应分二次进行,第一次清孔在成孔完毕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清孔在下放钢筋笼和浇捣混凝土导管安装完毕后进行。⑤钢筋笼经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安装入孔,在起吊、运输和安装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安装时,钢筋笼应保持垂直状态,对准孔位徐徐轻放,避免碰撞孔壁。下笼过程中,遇到阻碍,严禁强冲下放,应吊起查明原因处理后,再继续下笼。⑥钢筋笼安装位置确认符合要求后,应采取措施使钢筋笼定位,防止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拱。⑦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为确保沉管混凝土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拔管速度,导管应始终埋在混凝土中,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最小埋人深度不得小于2m。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现场应进行塌落度测定。水下浇筑的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的强度应比设计强度高一等级进行配制,以确保达到设计强度。(3)破桩及开挖灌注桩混凝土满足设计强度后开始进行下道工序。破桩时主要是混凝土标高和钢筋长度的控制,保证桩身入基础尺寸及桩筋进入基础的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否则需接桩筋,同时进行钢筋连接复试;开挖时应进行细致的交底,采用小铲挖掘机,施工时避免对已成桩造成破坏,防止出现断桩。(4)桩基检测选择检测方式时应结合国家规范和当地政府文件要求进行编制,同时应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如静载试验应考虑桩的位置是否符合静载试块的堆载面的要求,以及对后期施工进度的影响、成本等方面因素。为加快基础检测进度,应及时做好检测方案、签订检测合同、支付检测费用等准备工作,并根据检测方案要求,提前准备好检测所需的现场条件,如:桩头截桩完毕、灌注桩的砼桩帽制作完成且达到龄期等。在书面检测结果出来前,应提前向检测站(实验室)咨询检测结果,以便尽快安排下道工序施工或采取相应处理措施。(5)主要质量控制点:成孔和清孔的方法和质量;钢筋笼制作与吊放质量;混凝土浇灌方法和桩长度;开挖后桩位偏差及破桩、锚固质量。2、天然基础持力层施工(1)土方开挖前的准备工作应根据施工图纸、场地情况、勘察报告等编制详细的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就土方是否外运、附近建筑及管线防护等问题有充分的准备,配合基坑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