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尝试教学法和市北区推行的“生本·智慧”课堂都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也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也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基于这两种指导思想,我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学生:从“学”定教。从学生的角度(学情、需求、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制定教学方案(教什么?如何教?)2.突出学习:为“学”而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教学方案由“教案”变为“学案”,把“讲堂”变为“学堂”。3.突出合作: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在班级小组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突出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养成习惯。5.突出思维导图在专题复习知识脉络把握中的作用。教材分析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闭关自守,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本课就是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方面介绍了中国近代初期(从鸦片战争到1901《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段历史。这是一段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段民族的抗争史,更是一段民族的觉醒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比起八年级来具有更强的思维认知能力,复习本专题《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考点外,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重大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历史史实,学会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明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侵略者的残暴;认识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掌握通过列表比较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列举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精神。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的掌握;对列强的侵略所造成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理解。2.教学难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学策略与手段1.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学案导学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2.教学重难点突破:(1)通过小组讨论+微课的形式,突破两极地区判断方向的难点。(2)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3)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课前准备1.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情的复习学案。2.提前搜集近几年的青岛历史中考试题,把握中考动向,找出典型例题讲解,设计出评测练习。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4.歌曲视频:《中国梦》5.学生各小组课前推出代表,作为展厅讲解员,课前精心准备,围绕学案中各展厅内容做好编排和展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通过教师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拍摄的相关图片:“复兴之路”主题展览之第一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出博物馆正向中学生诚招志愿讲解员活动来创设情境。课前结合学案中各展厅相关内容作充分准备,各小组选出本组讲解员代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精神。第一板块:往事惊心泪欲潸引导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展厅的讲解员到前台展示,给予各小组代表及时地评价与鼓励。四个展厅讲解员前台为大家讲述相关史实,包括原因、起止时间、侵略者、签订条约及其影响等内容。激趣、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