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阅读教学的写作指导实践研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教师必须重视并改变重教轻写、读写脱节的不良现象,要充分认识读写结合的“整合性”“序列性”等特点,运用科学的策略,借助名篇引路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阅读文本中的“写作资源”,相机渗透地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或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后,有效开展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足见作文的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写”或“读写脱节”一直来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从教学课时上讲,设定一个学期共20周(除去放假、考试等因素),每周教学课时为6课时,学期总计为120课时。假如两周1次2课时的作文指导课,一学期用以写作指导的课时合计为20课时,占学期总课时的比率仅为16.7%。这是与学业评价中“作文”的高分值比重(占卷面分值的40%)似乎很不“和谐”。从两者关系上讲,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十分严重:阅读归阅读,写作管写作,似乎总是“老死不相往来”。实践证明,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二、实践的特点(一)“读写结合”的整合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虽分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实现两者目标的有效“殊途同归”,则需要一个基于对两者互补性特点认识上的整合策略。这个整合的根据:一是学生写作的实际,二是单元作文训练的目标。将单元写作目标分解,课课训练,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等到写单元目标规定的大作文时,已是水到渠成了。这也是符合作文训练的逻辑性的。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阅读教材,要改变阅读教学中重内容分析的陋习,把内容分析和写作特色赏析结合起来,增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指导教学的自觉性。(二)“读写结合”的序列性即,“读写结合”要在整体作文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教学内容,并整合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序列。这种序列性,一方面,体现在对“写什么”问题上的序列化安排。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怎么写”问题上的序列化安排。比如,对初中三年的整体作文教学安排,教师可以按照“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四大主题”解决“写什么”的序列化问题;可以围绕这“四大主题”有序开展“写作基础技巧”乃至由浅入深到“升格或创新写作技巧”的序列化训练与指导。当然,这种序列性的要求,更应常态化地体现在同一单元或同册教材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活动中。三、解决的策略(一)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前提有哲人曾说,“让荒芜的院子没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植,而不是锄草。”要让学生从根深蒂固的结构模式中走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在心中建立新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获得是不可以强加的,只能通过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和领悟,从而避免文章的雷同、思维的狭窄。如,学生写父亲的固有模式:即总起写外貌,随即写关心我的生活,再写关心我的学习,最后抒发感激之情。为此,笔者如在《背影》、《台阶》的阅读教学中,补充了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刘心武《父亲脊背上的痱子》和梁晓声《普通人》等作品。通过主题阅读的指引,让学生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写出一个丰满立体的父亲)。通过“学课文、主题阅读、再写文章”的写作流程,使学生的写作过程有了一个深刻的体验。为此,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前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精选的材料,丰富的形象和真实的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二)让修改成为写作的保障以说明文写作为例,《故宫博物院》(八上)是一篇可以借鉴的说明文。该文既让我们了解了故宫的宏大规模、富丽堂皇,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眼花缭乱,而是让我们在头脑中有了一个清晰的故宫模样。到底是什么可以让这么大的故宫介绍做到如此井井有条?阅读发现,最重要的就是有清晰的顺序和分类介绍。为了让学生借鉴该说明文的这一写法,笔者就进行了《我的校园》写作指导:先请学生观察学校,画出学校的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