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精品教案2.1.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知识整合(一)文言文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阿房宫赋》)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以上三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几家能彀称心快意!”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而彼且奚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