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书笔记15篇《三体》读书笔记1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是五年前了。当时囫囵吞枣般地吸收着这些自己从前并不了解的事物。对于宇宙最开始的兴趣是出自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某某漫游太空》,后来看了更多的科幻电影,说实话自己一直并不是一个彻底的科幻迷,毕竟对我来说,看人类的细枝末节已经足够有意思,宇宙太宏大又太精妙,以自己现有的知识量是完全没办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认识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因此对于科幻,一直有点敬而远之。这次是看到《晓说》开了两集专题专门说《三体》,高晓松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于一件事物的讲述能够与自身的知识体系相关联起来,相当流畅,甚至于不拘于一些小的错误,有种“我知道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但是我不会因为这样的担心而小心翼翼,而去改变自己叙述的流畅性。”的感觉。因此被矮大紧男神带着,又重新进入了一次三体的世界。这次看的感觉和上次就很不一样了。这套书籍的伟大之处无与伦比,不仅将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一个世界性的新台阶,而且也将国内科幻文学的普及性提高了。当人人都会谈论三体、谈论宇宙奥秘的时候,人也变得越发有趣。而这次最大的感觉就是,其实人类本身的趣味性、在某种程度上和宇宙科学的趣味性也是一致的,如何去培养自己多元看待世界的角度,或许才是我们值得多去锻炼的地方。《三体》读书笔记2最初读《三体》第一部时,感觉只是一本不错的科幻小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没想到上个月,在一个很巧合的情境下,有朋友强烈推荐大刘推出的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才知道它一共是三部。一口气读完这两部,感受无比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融入了无数思考和尖端的技术设想,是大刘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一个世界!黑暗森林的第1页共17页内容扣人心弦,不过还是包含有很多阅读性的情节。至于死神永生,活脱脱是大刘对于宇宙、生命的思索和其缜密理论的记录文献了!读完最后一句,自己似乎思绪万千,又似乎陷入完全空白的思维。大刘所提的两条理论实在是极致了!生存第一,物质守恒,的确无可辩驳!而宇宙,在无限的时空中应该是重生,毁灭,再重生的循环啊~!突然产生许多遏制不住的想法,索性下楼散步,在快速的走动中放任思绪奔腾。仰望天空,重回到童年的感觉,脑海中蹦出十万个为什么。生命生活,既崇高又渺小,既复杂又简单。也许思考令上帝发笑,但是思考才令人类进步。感谢大刘,令人有开了天眼的感觉,智慧!《三体》读书笔记3中国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了雨果奖。据说,这是科幻小说界的诺贝尔奖。在此以前,我们没有听过雨果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得此奖,也是亚洲人第一次得此奖。刘慈欣让我们知道了雨果奖,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刘慈欣,一个电厂的工程师。中国人对于科幻,是不是有点先天不足?好像不是。看中国最古老的故事《山海经》,天上地下,高山大川等的涉及无不包含。中国人类文明早期的文学创作,哪一篇不是幻想。留存到今天,一些上古的神话如《共工触山》、《女娲补天》等,奇诡的想象,神奇的结果,是先民们对于不可解的自然给出的期望,也是个人崇拜的绝对产物。及至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依旧是今天人想象不出来的浪漫。这些,算不算中国的科幻作品?当科幻变成了现实,科幻不再了。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天马行空的步调,是外国人对于我们的馈赠。前段时间,一部纪念藤子·不二雄的电影《哆啦A梦·伴我成长》的热映,很能说明什么。《哆啦A梦》流行了多少年?我知道我的孩子很喜欢,比我的孩子大十几岁的那帮孩子,一样地喜欢。那种没有什么文字的漫画,我曾经以为是小孩子的读物,后来发现中学生捧着的时候,也是津津有味。稍稍做了一点点调查,原来这套书不是一般读物,而是地地道道的科幻。第2页共17页哆啦A梦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本来是一个失败的造型,从未来来到了现世。他的出现,是为了帮助大熊。在最新的电影里,角色的功能没有改变。懒懒的大熊,每天迟到。他不爱背书,不认真学习。某一天打开抽屉,看到了千年不变的哆啦A梦蹦了出来。哆啦A梦大口袋里的神奇玩意儿,使大熊成了令人瞩目的明星。如意门、竹蜻蜓等,是哆啦A梦最常用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