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关关爱爱生生命命眩晕症眩晕症祈福医院脑病中心覃士明副主任医师定义定义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的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病人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感觉。有时患者主述的头晕常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感,可仅表现为头重脚轻、行走不稳等。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及眩晕的性质,可将眩晕分类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1、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是眩晕的主要病因,还可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及听力障碍。并依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1)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前庭器官病变,即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病变引起。见于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眩晕症(美尼尔病)。表现为:①突然发生,为剧烈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晃动感,每次持续时间短(数十分钟,数小时,数天),头位或体位改变会使症状加重,闭目后不减轻;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②眼球震颤: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地短促的来回摆动,周围性眩晕时眼震与眩晕同时发生,眼震幅度细小与眩晕程度一致,多为水平性眼震或水平加旋转性,绝无垂直性;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晃性运动感,站立不稳;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④自主神经症状:如严重恶心、呕吐、出汗及面部苍白等;⑤常伴有明显的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等症状,而无脑部功能损害的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2)中枢性眩晕(亦称假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的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皮层的前庭代表区病变引起。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肿瘤,颅内高压症,听神经瘤和癫痫等,其中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为常见,其发病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高粘血症、颈椎病。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表现为:①眩晕:程度较周围性轻,性质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闭目后减轻,持续时间长(数周,数月,数年),与头部或体位改变无关;②眼球震颤:粗大,持续存在,与眩晕程度不一致;③平衡障碍:表现为旋转性或向一侧运动感,站立不稳;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④自主神经症状:不如周围性明显;⑤无明显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症状,但有脑功能损害的表现,如头痛、颅高压、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等。眩晕也可作为颞叶癫痫的一种征兆。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2、非系统性眩晕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各系统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血液病、神经功能失调和神经官能症等。临床分类和表现:临床分类和表现:其特点是头晕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无眩晕感,很少伴有恶心、呕吐,亦无眼震。视觉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无旋转及听力障碍,可出现假性眼震,即眼球水平来回摆动、节律不整、持续时间长,遮盖病眼可使眩晕消失。深感觉障碍引起者是一种姿势感觉性眩晕,是由于姿势不稳引起,无眼震、可有深感觉障碍及Romberg征阳性。眩晕(中医)眩晕(中医)定义: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中医)眩晕(中医)历史源流:《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眩晕。明代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眩晕(中医)眩晕(中医)病因病机:1、肝阳上亢2、气血亏虚3、肾精不足4、痰湿中阻本病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颈椎X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