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说明(1)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第二节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了解线段的中点及其倍分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并会应用;(3)能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倍分的关系.●数学思考:(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3)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现实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线段公理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线段问题的探究,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图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正确识别图形和准确作图进行初步的培养,注意体现数形结合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为以后学习空间与图形其他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3)教学诊断分析:①在学习有关两点的距离的概念的时候,学生常常将线段理解成两点间的距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并配合练习加以巩固.②在学习线段中点时,对于中点的判定,学生常常误以为只要满足使两条线段相等的点就是中点,因此,在本节课通过探讨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2倍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线段中点的理解.(4)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设计说明本节课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人人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生活情景引入问题,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念.2.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成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学生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活动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并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4.评价方式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是否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学反思(1)本节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活动,主要设置了四个活动环节:①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②尺规作图;③线段中点的认识及应用;④思维拓展训练.(2)我对教学内容顺序做了适当调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首先引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在探讨比较线段长短方法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作了弹性处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材中是直接给出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这样的处理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线段长短的进行感知,然后再探讨、选择适合的比较方法,既符合生活实际,又为后面学习推理论证打下基础.(4)考虑到学生并没有学习用尺规作图找线段中点的方法,因此,在引入线段中点及线段的等分点时,都是让学生通过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几倍得到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线段的倍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