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点1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特点(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4.影响(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和汉阳铁厂等企业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特点(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5.结果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6.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前)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背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地区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