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备课资料大象版●时空隧道历史再现材料一:西汉初期“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淮南子·主术训》东汉初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建武初,军役亟动,牛亦损耗,农业颇废,米石万钱”。——应劭《风俗通义》材料二:有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材料: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简称国有土地。当时叫公田或官田,据文献记载有四种类型。一类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森林、荒地、山川、河流,属非耕地,不属于耕种土地。自秦以来,直接属皇帝所有。二类是皇帝的园林。三类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四类是屯田。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豪强、大官僚、富商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有的是通过赏赐得来的,来源于国有土地;有的是通过兼并手段,也就是通过抢占或者买卖将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土地买卖是地主土地私有的主要来源。西汉后期出现了买卖土地的契约,它是土地所有权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社会和政府是承认的。三是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晁错讲“五口之家,占田百亩”,这是典型的自耕农。有的还不到百亩之田。据湖北出土的汉简载:21户平均24亩地。——《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主编在线感悟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牲畜比较缺乏,牛耕尚不普遍,但是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东汉时期,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特别重要,通过材料可见一斑。其实牛耕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是最近20年的事。在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公社时期,耕牛是不准屠宰的,反映出当时耕牛仍然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牛才逐渐退出了使役。当然,有些偏僻的山区还在使用牛耕,但已不占主导地位。材料二中所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是占支配地位的。这是因为封建的国有土地(公田或官田),最终通过皇帝的赏赐或官僚、豪强的霸占,大都转化为私田(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而这两者所占土地的数量是占绝对多数的。再者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生活是非常贫困的,土地往往是其最值钱的家产,甚至是唯一的家产。这样,他们一旦遇到灾荒,或生老病死,唯一可以救济的就是出售自己仅有的那一小块土地。而这个时候当地的地主,往往就会乘人之危,兼并自耕农的土地,这些自耕农就变为地主的佃农。纵观古代中国历次农民战争,大都是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农民起义往往就会提出“均田”的要求或主张。但“均田”的愿望大多得而复失,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使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用心爱心专心119号编辑1●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2.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技术有哪些成就?其历史地位如何?3.调查了解一下,家乡(或学校附近的农村)的农业耕作方式及技术与古代相比有何变化?哪些经验还在应用?哪些已不用了?开启思维1.我的思路:中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就是精耕细作。从远古时代直到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之前,基本上还是粗放式耕作。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普遍使用,与此同时,施肥与灌溉也有新的发展,又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耕作技术上出现了亩圳法、轮作等先进耕作方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推动着农业生产向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另外,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自耕农和佃农,虽然要向地主缴纳沉重的地租,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程度较轻。因此,他们有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和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然而个体的小农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生产条件很不稳定,经常受到地主土地兼并和增租夺佃的威胁,很难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解决一家数口人的生活温饱,他们除经营家庭手工业外,只能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精耕细作的农业开始出现,并发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2.我的思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