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知识点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1)大肆攻击保国会,组织“非保国会”与之对抗。(2)百日维新期间,变本加厉地对抗新政。(3)加紧制造反对新政的舆论,对康有为的攻击毁谤不遗余力。(4)对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采取敷衍搪塞甚至公然抵制。2.新势力(1)与旧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2)光绪帝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争。(3)策动袁世凯杀掉荣禄,甚至还想策动兵变围困慈禧太后的居所。知识点二戊戌变法的失败1.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2.废除新政,旧制得到恢复。3.失败原因(1)根本:维新派力量不够壮大。(2)主观①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不是掌权者。②仅借助于一些官员和光绪帝的认同和支持。③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深度点拨]戊戌政变的实质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这是封建地主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所无法容忍的。知识点三戊戌变法的影响1.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它要逐步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2)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直接激发于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启发和张扬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宣传和张扬西学,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2.经验教训1(1)维新派幻想在不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政治改革的道路行不通。(2)戊戌变法比过去的洋务运动有了质的进步。(3)为以后更加进步的社会势力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历史依据。探究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史料解读史料一(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省略号将史料一意思分为三层,抓住每一层的关键词,如第二层的“铤而走险”等。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注意史料二前两句话的主旨,它们与最后一句话是因果关系。[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2)根据史料二,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提示】触动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②重要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2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b.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c.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d.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e.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2)历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