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1/7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D.地方实权的扩大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3.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3世纪初C.公元前2世纪末D.公元前3世纪末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5.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A.人民习惯了压迫B.王朝财力充裕C.实现了中央集权D.国内上下一心8.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9.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B.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10.《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同步测试2/7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A.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B.明晰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C.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D.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1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A.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B.洞悉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C.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D.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14.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都符合史实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都与史实不符1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