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全党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议论的热门话题。中央以中发2006年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村水利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怎么办”为主题,召开全国农水处长座谈会,很及时,很有意义。各位处长结合本省的实际,谈了很多认识和观点,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上的一名水利工作者,作为与会的一员,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些个人认识,供大家参考。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想说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二部分谈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做什么;第三部分就农水处长如何做,提几条建议。一、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包括了对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与民主政治等五个方面的要求,前三个方面可近似概括为生产、生活和生态,而以饮水安全、灌溉排水、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和农村水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水利正是为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农村水利重要内容的灌溉排水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灌溉排水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特殊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是对水与农业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目前,灌区以占全国43%的耕地,第1页共9页生产了全国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进一步说明了灌溉排水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农村水利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生活宽裕有两个条件不能少,一是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目前,农业仍然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增收保障程度的必要条件。据对骨干工程实施节水改造的255个大型灌区调查分析,1998-2004年项目区粮食作物单产由380公斤/亩增长到426公斤/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4%,是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再次说明农村水利建设对农业的基础作用,说明不断改善灌排设施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作为农村水利另一重要内容的城镇供水,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为主要目标,对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在多方面。第一,及时提供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可为农户节省取水时间和劳力,减轻劳动强度;第二,以供水为龙头,可带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效降低介水疾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第三,供水工程的综合利用,可为发展乡镇企业和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第四,自来水入户,可带动洗衣机、淋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对2000-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64个项目县调查分析,饮水工程建成后,对农户节省取水时间、改善环境卫生、减少介水疾病发病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等五个方面作用比较显著的百分比分别达到93%、89%、65%、85%和87%,说明城镇供水对农民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大意义。(三)农村水利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就必须在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甚至第2页共9页更大的范围内,统筹考虑水污染、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与沙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防治措施。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东部水网地区开展的“万里清水河道”治理、“碧水工程”、XX省XX县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