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者和改革者。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释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图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也努力地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于是,唯美的课件、视频渗透到每节公开课中,以致近几年总会听到课堂评价的一种声音“课件制作太精美,教师的课上得不实”,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是信息技术惹的祸。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科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积极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笔者将从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来谈自己的浅薄之见。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整合策略1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老教师,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自己能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有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觉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2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适时选用。首先,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用《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来导入《孔雀东南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视频来引出《小狗包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其次,课堂中间针对文章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可以穿插视频资源,来突破重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笔者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知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