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演练1 苏教版必修1VIP免费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演练1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1/3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演练1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2/3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演练1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3/3
【创新方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演练1苏教版必修11.“”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顺序中,正确的是()①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胡克发现细胞)②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旺《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镜研究》)③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④人体的解剖和观察(——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解析:不了解细胞学说建立过程就无法排出正确的顺序。从时间上看,正确的顺序为人体的解剖和观察(维萨里,1543年)→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胡克,1665年)→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旺,19世纪)→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魏尔肖,1858年)。答案:D2.用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有一清晰的淋巴细胞(如图右图所示)。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则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A.向右上方B.向左上方C.向右下方D.向左下方解析:显微镜中呈倒立的像,在进行移动时,物(装片)与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看到的淋巴细胞的像在右上方,实物应该在左下方,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才能将像移至视野正中央。答案:A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将物镜对准通光孔B.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C.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D.使用高倍镜时,用粗准焦螺旋调节解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物像时,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并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用高倍镜观察;使用高倍镜时应使用细准焦螺旋,以免损坏玻片或镜头;当视野中有污物时,可以通过移动玻片来判断,如果移动玻片,污物随之一起移动,就说明污物在玻片上,如果污物不移动,则污物不在玻片上,可能在物镜上,也可能在目镜上;再转动一下目镜,如果污物不随之移动,则污物在物镜上,否则就在目镜上。答案:A4.下列细胞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是()A.神经细胞B.叶肉细胞C.鸵鸟的卵细胞D.根尖细胞解析:鸵鸟的卵细胞用肉眼即可观察到;一般的细胞直径都在10~10μm之间,需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答案:C5.下列对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比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利用了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短的特点B.两者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C.两者都适合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D.两者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互为补充作用解析:电子显微镜制造原理上都是利用了高电压下电子流波长很短的特点;两种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远远超过光学显微镜,因为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只有1500倍,而电子显微镜已经能够将所观察的物像放大百万倍;扫描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样品的表面形态特征,透射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两者若观察同一细胞样品时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不适合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答案:C6.下图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上标有5×和15×字样,物镜上标有10×和40×字样。请据图回答:(1)要求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________(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的总数为________。(2)观察时,③与④的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换用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A.物镜上B.目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解析:从镜头的特点可知①、②为目镜,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负相关;③、④为物镜,物镜的上端有螺纹,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相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高倍镜视野下的图像比低倍镜下暗些。答案:(1)②③600倍(2)④(3)B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演练1 苏教版必修1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