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获得胜利,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的指挥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4.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其主力部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二、渡江战役1.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2.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问题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及灵活的战术。(2)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3)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大力拥护,这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4)国民党统治腐朽,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这导致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灭亡。【问题2】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把东北作为与国民党战略决战的首选地?探究:首先,纵观当时全国战场,东北战场是唯一一个我军兵力优于国民党军队的战区。其次,东北解放军在苏军的协助下接收了大量日军遗留下的武器装备,使东北解放军在整体装备上不逊于国民党军队。再次,日本投降后,我党先于国民党军队接收东北,虽然后来让出了主要城市,但我军仍然占有大量根据地,后勤补给有保障。还有,东北是当时我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解放东北可以为解放全国奠定物质基础。最后一点就是东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人民解放军进可攻、退可守。综上所述,东北是我军发动战略决战的首选。1.八一电影制片厂历时五年拍摄完成的《大决战》,是邓小平同志生前每年必看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所展示的三大战役不包括()。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D2.2010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89周年纪念日,当天,有近70个团队、近万人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辽沈战役发生在我国什么地区()。A.西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B3.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说:“(几十万民工)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这种现象说明()。A.粮食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B.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C.淮海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D.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答案:B4.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接见傅作义。傅作义一见毛泽东,就立正说:“我有罪!”傅作义与哪次战役有关()。毛泽东与傅作义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5.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以“渡江战役”为主题的浮雕。选择渡江战役作为浮雕的内容之一,是因为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浮雕A.解放了华北全境B.解放了东北C.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D.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答案:D6.小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A.北伐战争B.十年内战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D7.读图简答:观察下列图片及注解:图1“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图2《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油画(1)图1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一个片段,该片段反映的重大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你认为上述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将会是什么?参考答案:(1)渡江战役。背景: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2)解放南京。意义: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3)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