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春秋争霸【课标要求】知道春秋争霸史实。【学习目标】1、复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概况;掌握齐桓公称霸的原因;知道晋楚争霸、吴越争霸的基本史实。2、通过分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转变,认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3、探究齐桓公称霸的原因,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学习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学习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列表归纳春秋五霸及其相关事件。【预习自测】1.春秋时期是从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开始。2.春秋首霸是位于今山东北部齐国的,他任用政治家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3.后,晋文公着急诸侯会盟,周王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4.楚军北进中原,在大败晋军。终于一鸣惊人,称为中原的又一霸主。5.春秋末期,南方的国和国加入了争霸行列。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6.列举春秋五霸。【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管仲与齐桓公称霸的关系。【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结合课本31页第一段小字部分,思考下列两个问题:(1)这两种现象中的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何因果关系?探究问题二:材料一:《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杀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二: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根据材料一、二,分组讨论春秋争霸的影响:(1)从“春秋无义战”中知道战争的性质是;(2)、从材料一种可以读出:春秋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3)从列宁的战争评价中,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通过争霸,诸侯国屈指可数,加快了的步伐;民族流动,迁徙,促进了民族的通过改革,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将推了新制度的建立。【当堂检测】1.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写了《春秋》,后来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争霸战激烈,呈分裂趋势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3.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A.改革币制B.改革内政C.发展和平D.改革军制4.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高的地位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5.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思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A.吴王夫差B.齐桓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课后反思】【课后训练】1.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楚庄王饮马黄河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A.③①②④B.④②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①2.下列春秋时期成语与人物对应的四组,错误的一项是()A.退避三舍——晋文公B.楚庄王——一鸣惊人C.吴王夫差——问鼎中原D.勾践——卧薪尝胆3.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请结合实例说明。(4)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