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李仕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预习】(河北石家庄期末)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原因是()A.佛教的兴盛B.人口的增加C.商业的繁荣D.孝文帝的迁都【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洛阳的变化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因此D项正确。一、淝水之战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2.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3.淝水之战的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1)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5.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2.民族交融表现:经济、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过程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影响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侧重点侧重于富国强兵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目的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知识拓展】北魏时的洛阳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城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产巨万”。四、总结提升1.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