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阶段特征】本单元历史起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止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历经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斗争,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八年抗战,赢得了这场空前的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考点解读】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七七事变1.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为满足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垄断资本家与军阀集团相勾结,极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2)历史原因:“征韩侵华”是日本政府既定国策,其强国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亚洲邻国侵略的基础之上。(3)直接原因:为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社会矛盾,利用欧美列强忙于国内事务之机,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2.经过: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3.影响: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二)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逐步升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1)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正式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5)“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改编,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特点(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凡是属于中国抗日阶级、阶层都包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内,因此,不仅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代表用心爱心专心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和其他爱国人士。(2)组织形式:采取党外合作,两党分别保留自己的军队和政权(3)抗战路线: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两党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战始终。(三)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1.主要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也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才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但国民党执行了一条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包办,不发动人民群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使得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失惨重二、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1.背景: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2.经过:1938年12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3.实质:是日本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二)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1.经济掠夺①目的:“以战养战”②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强占耕地,对粮食实行“统制”;掠夺劳动力;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伪币;征收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2.奴化教育①根本目的:让沦陷区人民甘心做亡国奴,实行民族同化政策。②内容:在学校教育方面,在教育体制上加大初等教育的年限,在教学内容上,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