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一)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学习本目要求掌握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形势图”,并能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定都天京的得失。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可从目的、特点、作用等方面去掌握。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创立。其教义综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平等的思想,是洪秀全号召人民群众参加反清斗争的理论武器。但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不可能引导农民革命走向成功。2.关于“太平天国形势图”:要求准确记住金田(起义地点)、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天京(正式建立政权)的位置;掌握拜上帝教活动的地区和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地区。3.定都天京:肯定说:南京是江南重镇,六朝古都,南京附近的东南一带,又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清朝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地。因此,定都天京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给清朝封建统治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对各地人民反清起义是一个极大鼓舞和推动。同时,有了比较稳定的后方,避免了以往农民战争中常见的流寇主义现象。否定说:过早建都,助长了起义队伍内部封建等级思想、保守思想、享乐思想的滋长为后来天京变乱埋下了祸根;匆忙建都,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导致北伐失败,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最终陷入被动并很快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在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有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复习时可从内容、产生的根源、评价三方面进行。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产品的分配原则和方法;方案的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2.产生的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受双重压迫,土地高度集中,是产生的社会根源;明末农民起义已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是产生的历史根源;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自身局限是其阶级根源;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是根本因素。3.如何看待《天朝田亩制度》首先,它有着强烈的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把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要求变成了系统、明确的革命纲领,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其次,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性。《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超越了小生产者的觉悟,且不是用发展生产力,而是完全着眼于消费、分配的角度去实现其理想,这只能是空想。用心爱心专心最后,具有落后性。绝对平均主义损害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取消商品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潮流,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三)北伐和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采取的重大军事举措。复习时可将两次军事行动对比以加深理解。目的:北伐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西征是巩固天京大本营。方向:北伐直逼京师;西征是向西进入皖鄂赣地区。结果及原因:北伐失败,其原因主要是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军家之大忌;西征胜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北伐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创造了条件。意义:北伐虽失败,但将革命火种带到了北方,推动了北方革命的发展,同时也为西征、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征的胜利,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使太平天国很快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四)《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是本节的重点。复习时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解内容的精神实质:《资政新篇》在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民选,突破了封建专制政体;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政策等;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文明生活方式;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等。这些内容足以表明,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2.全面评价方案。进步性:这一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局限性: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