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B.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C.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D.述而不作,言而好古作:创作,创造解析C项厌:厌烦。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亦有异闻乎异闻:特别的听闻B.文学:子游,子夏文学:喜欢文学C.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D.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解析B“”项文学:文献。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项疑问代词,什么;C项用在主谓之间,助词/他,代词;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答案B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3分)A.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告诸往而知来者C.由也兼人,故退之D.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解析A“”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往来,动词用作名词;C项“”退,使动用法。答案D5.名句填空。(3分)(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3)“‘子夏问曰:____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答案(1)习相远也(2)诲人不倦(3)巧笑倩兮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鲤趋而过庭趋:小步快走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离开,不偏爱C.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盼:张望D.赤也惑,敢问惑:感到困惑解析C项盼:黑白分明。答案C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D……项无以:没有用来的。A项而: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递进,并且。B项其:副词,表揣测,大概/副词,表希望,一定。C项之:代词,它/助词,音节衬字,没有实在意义。答案D8.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亢通过和伯鱼谈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人格,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B.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后,他立即有所领悟,受到了孔子的称赞。C.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D.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解析孔子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错。根据原文可知,孔子并没有直接把这“”一道理告诉子夏,只是讲了绘事后素,结果子夏自己领悟到了这一道理。答案B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