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目的:1.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谈论和记叙;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予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字词含义及用法。2、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领先、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蜻蜓点水、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立即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么?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依然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本人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本人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因此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谢伯乐理解同时体贴它啊。(“知己”的来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本人的才华也非常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关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么样的评说。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如今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苏轼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指得确实是韩愈的文章胜过前八个朝代,有着划时代的意义。2、背景介绍: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非常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非常惋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受骗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注重,因此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一种谈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约明了,寓意深化,说理透彻。通常采纳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如今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明白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正音。2、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讲析课文,统译全文。4、归纳文言知识,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一)学习课文第1段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如此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假如不能把它从一般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专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络,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二)学习课文第2段1、千里马"不以千里称"的缘故是什么?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现。——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所以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2、作者是如何描绘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三)学习课文第3段。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