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本文反映了怎么样一种社会理想。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理解古今异义现象。教学设想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拟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能够粗知的,直鼓舞学生自学,老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适应。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制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才能。3.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衰败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注重。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要素。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回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回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予了本人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构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如此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妙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确实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这一教学步骤应到达三个目的:(1)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适应;(2)精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3)根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老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留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阻碍学生独立研究适应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讲解就不能精确理语,老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咨询所从来”,即“咨询从何处来”。“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乃”即“居然”“不管”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不管”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挑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即“到……去”,这里揭谒见。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老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假设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场时适当讲评,确信成绩,指出缺乏之处,;纠正错误之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阡陌()髫()恰诣()骥()津()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3.指名朗读课文。4.要求学生制造性地复述课文。依照课文的根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详细完好地复述。老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开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才能。5.分析课文(1)提咨询: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迹为线索,按照发觉树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段),写渔人发觉桃花林为通过。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予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气。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2)提咨询: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单,中间写得详细,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因此中间部分写得详细,不管是写村落的概貌依然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