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注学生发展,尝试更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去我们对学生评价是不够全面,只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生平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在进行新课改的时候,我们改变了过去的评价方式,尝试运用活动法、学生课堂情况纪录法、学生学习档案收集法、与考试测查相结合,各个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百分比,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夹",将学生参加的课内、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演讲、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作业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与学生课堂教学相结合,每次活动教师及负责的学生都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袋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我们将考试测查平时与期末结合,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教师来说,可以从多个方位、角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观察出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三、让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关注课改、参与课改。12002年11月,我校举行了以“共话教育新理念”为主题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座`谈会,邀请了市、区教育科研专家和部分学生家长代表。首先由学校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我校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情况,汇报有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校环境以及育人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提高,然后请专家们给与会的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有关新课程标准的专题讲座!最后,请学生家长代表和教师就有关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想法以及工作和实践中的做法与各位专家、代表座谈讨论!有的家长说“我们对实施新课程喜忧参半,喜的是书本五彩缤纷,形象生动,孩子对它感兴趣!回到家后,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学得很轻松,玩的时间多了!忧的是将来怎么考试?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们的孩子升学不就吃亏了吗?我们欢迎课改,望实验一直搞下去,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课改实验的试验品或牺牲品!”通过座谈讨论,打破了专家、领导在台上讲,教师、学生家长在下面听的做法,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坐在一起面对面,共话教育新理念,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让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真正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而是让学生、家长、社会都来关注课改,参与课改。2、进行备课改革,解放教师思想,强化合作意识。2针对传统备课的弊病,结合课改的要求,我们尝试着进行了备课改革。我们主张:教师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书写教案上,而应更注重备课的过程;不是编写教案剧本,而应是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要重教法更重学法;不要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不要求格式整齐划一,而可以因学科、因内容、因人而异;在备课管理时不要只重形式性管理,而更重实质性管理。具体的备课流程为:个人钻研教材-----集体确定方案-----分工设计教案-----个人修改创新。这样变传统备课的单兵作战为集体构思、分工创作;变传统备课的教案抄写为主为注重课后反思提升。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能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获益,钻研、合作的教研风气蔚然形成。2003年9月,我校又一起始年级进入课改。为了发挥原有实验年级的作用,推广他们的经验,使新的实验年级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弯路,我们又试行跨年级集体备课制,发挥年级组的力量,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形成合力,将育才传统的团队精神在小集体也得到充分展现。3、组织课型研讨,搭建交流平台,在研究过程中提高。3新课程下,教材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前提是把握好教材编排的特点,理解教材编排意图。通识培训不断深化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学科教学研究,尊重权威而不盲从,课堂创新不浮于形式,紧紧抓住学科本质,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们改变原来研究课只重正式授课,忽视试教过程;由校长、主任主要点评,教师被动接受的做法,针对不同的课型,从第一次试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