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高中三年级《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出色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深入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鞭挞了沙皇专制制度。早期作品有《假面》《变色龙》《成功者的成功》《胖子和瘦子》《一个官员之死》《苦恼》《风波》《万卡》。1890年从库页岛回来后,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深入,代表作品有《套中人》和《第六病室》。晚年,契诃夫致力于小说和戏剧创作,小说有《农民》《带阁楼的房子》《新娘》,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这时作品洋溢着乐观主义情调,对新生活充满决心。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小说的艺术特色:简练、朴实(“简练是才能的妹妹”,“写作的艺术确实是精简的艺术”),夸大幽默挖苦手法,情节富有戏剧性。(二)课文简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沙皇俄国正处于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失去了思想与言论上的自由,别里科夫确实是这种环境造就的一个“典型人物”,也是当时制度下的一个“良民”。作者首先通过“我”介绍了别里科夫生活、适应上、思想上的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以及“套子”对本人的生活、学校的人、全城的人的妨碍。其次作者以恋爱及失败为中心事件,让别里科夫本人表演,语言、神态、心理逼真传神。一方面让我们觉得他可恶,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悲伤。可恶之处表如今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悲伤之处表如今整天六神无主、谨小慎微,因多疑而诚惶诚恐、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总之,他不但不知本人的“奴隶”身份,而且想竭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三)世界五大短篇小说家都德——法国——《最后一课》马克·吐温——美国——《竞选州长》欧·亨利——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莫泊桑——法国——《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国——《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四)课外阅读指导细心阅读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写一篇关于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方面的读书笔记。(五)补充材料(1)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妨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但他一直是一个平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〇年脱离《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赞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1847—1852)包括二十五个短篇。作者采纳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方式,描叙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小孩,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抒情散文,如《森林和草原》。这些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贯串着一定的反农奴制思想。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罗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历史条件下,探究“多余的人”性格的社会根源,评价三、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锋利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小说最明显的艺术特点是浓重的抒情风格。他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抒写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种感伤情调是他的贵族自由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表现。他擅长体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并使之和人物的情绪溶为一体,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