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工作参考心得体会我是1957年9月自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的,于2001年底退休。退休时,在带着学生、部分科研工程未完毕的情况下,又返聘工作至2008年。除去在五七干校劳动的一年多时间外,在力学所整整工作了50年。在这50年的工作中,我与力学所建立了深沉的感情。通过不断向同行前辈及同事谦虚学习,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本身涵养和业务水平,我从一名只有满腔热血却完全不明白如何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成熟的科研工作者,为本人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了一点光与热。为了纪念那些难忘的成长岁月,如今和大家交流一点心得体会。1学习及提高1958年底,领导安排我参加胡海昌先生的研究小组,从事了一段飞机颤振研究工作后,我开场负责低水头发电研究工程中的尾水管研究工程工作。当时我感受这部分工作只是保证构造强度的咨询题,对整体没什么用。胡先生提示我说:你假设设计得好能够回收能量。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他教会我如何从能量的角度来对待整个力学体系。对我后期的广义变分原理研究工作和断裂力学中半权函数方法的提出有非常大的启发。1959年,在我们研究组的一次阅读文献报告会上,我报告了一篇有关板壳的国外文献,当说到某一公式时,我就按文献照本宣科地说:“在一般情况下,该公式是成立的”。胡先生立即发咨询,什么详细情况是成立的?什么情况不成立?我一时无言以对,他立即严峻地批判道:“不能如此看文献。看等于不看!再报告一次!”事后我认真反省了本人,研究工作不能只浮于外表,必须深化全面。因此我静下心来,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做了详细的分析,收益颇多,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考虑如何做研究。1960年的一天,钱学森所长来到我们办公室视察工作,看到我当时在阅读文献(REISSNER的板壳论文)。他平和地咨询我哪个大学毕业的,咨询我这文章好不好,为什么?我答复说“准确,力学越准确越好。”他笑笑说:“你大概联络实际科研工作做的比拟少,任意情况下的力学准确解是得不到的,过于理想化了。如今的力学理论都是在一定根本假设下获得的,重要的是依照你研究对象的要求,做出什么样的理论和精度要求,也确实是一定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这一席话对刚刚毕业于数学力学系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启发,为我后来多年的研究工作做了正确的指导。以上两位前辈的循循教诲让我至今经历犹新。对我能在工作中迅速成长成熟有非常大启迪与协助。例如在后来的103任务(与国防科委有关部门科研协作)中,其中一项为哪一项夹层构造理论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航空事业开场突飞猛进地开展,各国相关的科研工作者纷纷在国际上发表了许多篇有关夹层构造理论的论文,我也进展了大量的阅读。惊奇的是他们都在强调本人的理论与实际相符,却不讨论本人与原有理论的差异和特点。我读后感到非常不理解,认为这种理论研究工作是不完好的、浮燥的。与其不断提出新理论,还不如先对已有理论进展更透彻的分析总结。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我找出了每个原有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彼此的差异及特点,并给出简化的计算方法。这就较好地处理了夹层构造理论咨询题。在此根底上,我与其他两位同事合作写了相关专著,与后期的研究工程一起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严重科技成果奖。2团队合作至关重要现代科学研究中,有不少重要科研工程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或实验就能完成的,有时甚至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同时作战。团队合作能克服科研工程工作中出现的诸多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几个实际案例。1970年春节后,我接待了一位来自江西某飞机工厂的同志,他说国家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飞机,主要受力构件希望采纳新型夹层构造,非常希望力学所承担这项设计科研任务。关于这一重要任务,我未加思索就容许下来。由于时间紧迫,我迅速组织了十几个技术骨干人员,分成几个小组,立即开展工作。广泛查阅文献,积极调研国内厂家夹层材料功能,进展理论分析计算和元件试验等研究工作。在进展过程中,对方还要求提早给出初步相关设计数据。大家热情度非常高,有不少人不分昼夜连续工作,没有任何怨言,按时按质地完成了任务。通过地面全机构造试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