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主题:无限长廊科学原理:光的反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无限景观长廊盒工作原理的探究,帮助儿童掌握有关光的知识。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利用简单器材完成实验能力。3、思维目标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转圈玩偶运动的工作原理。难点:无限景观长廊盒的工作原理。四、器材:纸模1个/人平面镜2个/人长廊图片2张/人双面胶硫酸纸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去过颐和园吗?生:去过......生:没有......师:去过的同学在颐和园里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有同学说是颐和园长廊。师:颐和园长廊全长700多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走廊,长廊横梁上面绘制的风景秀丽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你们相信我能把颐和园长廊装到一个盒子中,让你们没去过的同学看吗?生:半信半疑老师请同学看看。师:现在大家相信我说的话了吧!那你们知道这个盒子叫什么名字吗?生:不知道。师:我来告诉大家。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它的特点:首先我们看到盒子中的景观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它的样子是盒子看到的是长廊似的景观,所以我们叫它无限长廊2、探究活动让学生猜测无限长廊景观盒里有几面镜子?他们是怎么放的?究竟说的对不对呢?老师把课前做好的无限长廊景观盒拆开,让学生看一看它的真实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第一单元无限长廊(1)一块平面镜立在桌子上,在平面镜前放置一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因为镜子能反光,所以在镜子里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在镜子里看到的不是真实的物体,所以人们把镜子里看到的叫做物体的“虚像”。)光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光的反射。(2)仔细观察镜中的物体与现实物体有何区别?(镜子所成的影像与实物左右相反)(3)在上一块镜子的对面,再放一块镜子,你又看到了什么?(光经过平面镜发生了多次反射,多次成像,所以能看到多个物体。)(4)当我们把长廊图片放到其中一面上,是不是就可以看到无限长廊呢?为什么要把纸模去掉一块粘上硫酸纸呢?老师解释:为了增加透光效果。一会做好以后可以把自己的手堵住硫酸纸那块看看明暗情况。3、制作无限长廊观赏盒。(1)折纸痕(2)粘镜片(3)粘硫酸纸(4)封盒六、活动拓展1、将一块平面镜立在桌子上,在平面镜前放置一块积木,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2、在上一块镜子的对面,再放一块镜子,你又看到了什么?3、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无限长廊,看一看,是不是可以在盒子里看到无限长廊呢?试试看吧,你会成功的!4、小小的盒子,里面的长廊怎么看不到头儿呢?5、生活中不发光的物体,为什么我们也能看到它们呢?6、激光笔的光斜着照到平面镜上面,光点会去哪里呢?七、活动评价八、背景资料一种光学现象,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线反射的结果。反射是光线的一个重要性质。中国古代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在许多实际问题上都反映出来。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因面上凹凸不平,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这种反射的光称为漫射光。很多物体,如植物、墙壁、衣服等,其表面粗看起来似乎是平滑,但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其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本来是平行的太阳光被这些表面反射后,弥漫地射向不同方向对人类来说,光的最大规模的反射现象,发生在月球上。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相传为记载夏、商、周三代史实的《书经》中就提起过这件事。可见那个时候,人们就已有了光的反射观念。战国时的著作《周髀》里就明确指出:“日照月,月光乃生,成明月。”西汉时人们干脆说“月如镜体”,可见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墨经》里专门记载一个光的反射实验:以镜子把日光反射到人体上,可使人体的影子处于人体和太阳之间。这不但是演示了光的反射现象,而且很可能是以此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