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猎取情感体验.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质.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一个成语叫“难兄难弟”,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是陈元方和陈季方。我们今日也来看看元方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 3 遍,争取读熟。3、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感情.老师指导:叙述者:平和舒缓语气友 人:气愤、惭愧元 方:怒中不失礼节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1、屏幕显示本课的重点文言词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过中不至:到达太丘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门外戏:游戏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相委而去:丢下,舍弃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对别人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下车引之:拉,牵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注意:课文中“尊君” “君” “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一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我的父亲,谦称,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2、翻译全文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无信-—“期日中,过中不至”暴躁易怒——“友人便怒”粗鲁 “非人哉!”无礼 “对子骂父”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2、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2明确: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陈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义正言辞地指出了他“无信”(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无礼”(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错误。3、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明确:从元方对友人的批判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元方是个聪慧、善辩、懂信、懂礼的孩子。4、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的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