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苏轼咏月诗文两首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师生互动的问答,让学生学习该词,品味语言,积累名句。难点:根据小序和背景材料进行推理,探究词中流露出来的矛盾心理与旷达胸襟。教法选择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2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词是依谱而填写的歌词,它的调名、题段和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它以乐谱的调名为名。词的分段称阙(也叫片),一般为两阙,上段叫上阙,下段叫下阙,也有三至四阙的,今天学习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中秋》。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自读自学,分析重点句段,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2.教师介绍: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3.整体感知,明晰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明确: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教师提示注意“阙”“绮”“婵娟”等。(2).学生根据注释疏通词意。同学们读同一首诗词,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因为对它的理解不同,要懂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就必须先懂得它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把这首词的意思理解一遍。“归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回到天上去呢?你的理解或许有道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的时候划分好停顿,把握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学生倾听思考反复朗读课文自读教学目标,弄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熟读课文,可多次多种形式朗读,在多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4.精读品味,领会内质(1).苏轼在这首词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吗?作者的心情怎样?(明确:思念弟弟)(2).哪些地方特别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3).为什么不说“但愿弟长久”,而说“但愿人长久”呢?(明确:由己及人,胸襟博大。)(4).除了思念弟弟之外,苏轼在词中还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政治的失意)(5).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来?(明确:乘风归去)(6).“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明确:无法经受官场的险恶)(7).这里看出苏轼怎样的心理?(明确: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8).“起舞弄清影”可以看出什么?(明确:苏轼乐观积极,愿在“人间”做出一番贡献。)5.拓展延伸,比较探究。(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些句子,尽量表明观点,谈出理由。(2).教师引导: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大屏幕上及时打出全词含义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尤其是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对于讨论认真积极的小组及时的给予肯定与鼓励不给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名家的赏析文章以供参考。让学生回答自学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补充总结。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完成目标任务。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