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备课资源●历史回眸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而炎帝就是那位曾尝遍百草的神农氏(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和神农氏不是一个人),据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传说炎帝神农氏一生有很多发明创造,其中与中国原始农业产生有关系的传说主要有两项:一是培育粟谷。《管子·轻重》篇里说:“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淮南子·修务训》也说,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正是在神农氏人工培植了粟谷之后,才有了原始农业的产生。二是制作耒耜。对原始农业是最具意义的农具耒耜,相传也是炎帝神农氏首先发明制造的,《周易·系麦》里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上虽为传说,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发展历程。实际的情况可能是,随着原始人植物采集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某些野生植物的特性(如野生稻和野生粟),并对它们给予重点关注和管理,最后发展成为对稻和粟等作物的栽培,原始农业就产生了。以后随着人们对培植的作物品种的不断改进和增加,才有了“五谷”之说,即稻、黍(今谓黄米)、稷(今谓高粱)、麦、豆。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一开始最主要的家畜就是猪,后来品种不断增加,也便有了“六畜”之说,即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随着农业的产生,农业生产工具也被发明出来,古人云:“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这说明最早被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应该是耒和耜,所以说神农氏发明耒耜“以教天下”是有根据的。耒和耜都是翻土工具,只不过形状略有差异,耒的下方有一双齿,而耜的下方为一铲状宽头,无论耒和耜,在它们头部的上方都有一横木,翻土时用脚使劲踩踏,使它们扎入土中,然后用人力来翻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蹠耒而耕”。由于最初的耒和耜是木制的,即使后来出现了石制的,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当低,所以早期农业(如商周时期)多采用“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这时的农业生产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所能做到的,直到春秋时期,铁农具代替了笨重的木、石农具以后,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才成为可能。人们在农业生产中,一开始完全采用人力,到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牛力犁耕,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犁的发明和改进,战国时的犁没有犁壁,因此只能松土而不能翻土,到西汉时的犁已经有了犁壁,再到唐代时,人们发明了更为先进的可以调节翻耕深度的曲辕犁。耕作技术和新式农具的不断发明改进,使得“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相对于过去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进步,它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但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狭隘性、脆弱性。特别是到了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与中国农业发展有关的神话人物除了炎帝神农氏外还有一个就是禹,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候人们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难历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为发展农业生产、变水害为水利而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的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还有历代对黄河的整治,新疆人民发明的坎儿井则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这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所能承担的,它只能依靠国家政权来进行,因此中国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适应了这种情况,而个体小农则必须为国家负担赋税杂役,这使得本不富裕的个体小农经济更加脆弱。水利的发展促进了水利灌溉工具的发明改进。春秋时期,先民们发明了桔槔和辘轳来提水灌溉,三国时马钧发明的翻车,可以把低处的水提到高处,这是我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要发明。到唐宋时人们发明的筒车和高转筒车,则以水为动力或以畜力牵引,把人力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水利的发展也促进了水利建设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都在水利方面有系统的论述,明代徐光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