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3、初步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二、教学重点: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三分钟说话练习。(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一篇古文。(三)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写作背景:1045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在此期间,他没有悲戚嗟叹,而是为百姓做事,颇有政绩。《醉翁亭记》是作者上任滁州第二年写的。滁州风光秀丽,百姓民风淳朴,安于农事。欧阳修关心百姓,平时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将自己的失意抑郁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中。3、文体:散文4、文学知识:古人诗文集命名方式:1、籍贯如:《柳河东集》2、书室如:《聊斋志异》3、表字如:《李太白全集》4、别号如:《稼轩长短句》5、谥号如:《欧阳文忠公文集》6、官职如:《杜工部集》7、年号如:《白氏长庆集》5、朗读课文:听录音。6、学生反复朗读课文。7、生字:林壑蔚然潺潺翼然晦明辄醉环滁野蔌觥筹交错伛偻琅琊阴翳(四)学生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五)指名学生串讲第一段: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也:表判断,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壑:山谷。而:表并列。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山:沿山路(名词作状语)。于: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的翅膀一样(状语)。临:靠近。于:在。作亭者谁?造亭子的人是谁?山之僧智仙也。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名之者谁?给它命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谓: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就醉了,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乎:语气词,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得:领会。(六)讲解:1、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它的得名缘由。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及近。3、请从文中找出说明“醉翁”由来的语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4、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5、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后来用来喻指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地方,或是别有用心。7、陆游《游山西村》中与“峰回路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8、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也流传出一个类似“醉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