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4土壤的形成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的剖面构造自然土壤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特别提醒](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湿地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自主诊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5.亚马孙雨林中因植被茂密而土壤肥沃。()6.山区的壤土多出现于山顶处。()7.农业耕作中休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的肥力。()【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2.×一些土壤是用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但黄土高原的土壤不是用颜色来命名的。3.√耕作土壤主要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不存在表层的有机层。4.×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5.×亚马孙雨林中因淋溶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6.×山区的山顶处往往发育的是砾质土,壤土多出现在低平洼地上。7.√农业中的休耕可以使耕作土壤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恢复肥力。[合作探究·攻重难]土壤的形成因素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思考交流】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4.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归纳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气候与土壤(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