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重点)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自主预习·探新知]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组成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3)基本内涵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发展只是条件,社会发展才是目的。③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环境,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①代际公平:指时间上的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②代内公平:指空间上的公平,包括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2)持续性原则①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源与环境。②核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③首要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3)共同性原则①措施:全球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②表现: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照顾各国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4)阶段性原则国家类型可持续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少,次要责任发达国家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多,主要责任协调发展[特别提醒]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3.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1)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程①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的协调问题。②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③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现已被广泛接受。④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⑤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会议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提出了今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与措施。(2)中国在实施《21世纪议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初步进展,主要有: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自主诊断](1)只要经济数量增长,就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2)可持续发展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4)“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做法违背了持续性原则。()(5)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事,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提示】(1)×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经济数量的增长,更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2)×可持续发展最优先考虑的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最大,并且至今仍是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污染源,所以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多的责任。(4)×该说法违背了资源分配在时间上的公平性原则。(5)×只有公众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付诸行动,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合作探究·攻重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思考交流】(1)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