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危机教材教法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1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其中要着重了解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恶果。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既有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也是夜郎自大、愚昧保守使然;既有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自己的统治、抵御西方侵略的一面,更有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的严重恶果。这一政策及其实施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把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讲透彻、说明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法建议1.在“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目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夜郎自大心态产生的原因。清朝统治者之所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的商品就可以自给自足之外,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周围一些国家臣属或朝贡的对象,统治者习惯了以“天朝大国”自居。另外,康乾盛世也的确繁盛一时。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法《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在国内,上上下下更是都为盛世所陶醉,没有注意到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英国却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二是夜郎自大的表现。教材在这方面写得很充分,教师不用补充材料,让学生阅读即可。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辅助栏中的“读一读”和“小资料”,并结合阅读课文,完成“说一说”和“想一想”两个问题。2.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中,教师要注意讲以下3个问题:一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明朝中叶以后,实行闭关政策是为了防止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为了隔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乾隆时期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是担心外国人与沿海人民接触“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可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防范自卫,防范倭寇,防范明末抗清武装,防范西方殖民者。而其深层的原因,则是由于上述夜郎自大的心理。二是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教师可以补充材料讲述这个问题。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联系和物资供应。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重开海外贸易,并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4处设立海关,允许外商来华贸易。乾隆时期,又关闭了其他海港,限定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并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商品贸易。三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中的3个子目之间,有一种因承关系,即夜郎自大的心态导致闭关锁国的政策,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开始落后。所以,在讲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结合第3个子目的前半段说明: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教师可以引述马克思和邓小平的话,让学生意识到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恶果。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