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2节地球仪和经纬网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经度的划分,明确经线的特点、经度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观察经度的分布规律,初步形成数字地球的观念。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地球仪,经纬仪,桔子等水果,双面胶,白纸,红黄蓝等彩色纸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高地厚”,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地球的全貌,但是地球太大了,我们不可能整天在太空中飘着观看地球,怎么办呢?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听到“天高地厚”,学生就会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由小时候玩的汽车模型、飞机模型等,很容易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的由来。这种导入意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球的模型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学生通过联想小时候玩的汽车模型、飞机模型等就很容易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本课知识总体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所以自学时间不可过长,设置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内容需要认真听讲。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观察地球仪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手持大地球仪,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要求:(1)找出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2)拨动地球仪,说说地轴和两极是怎样确定的。教师要补充: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方,如果一个人站在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南方;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方,如果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其前后左右都是北方。(3)看看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此题学生目前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在此点到为止。可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二、经线的特点教师给同学展示教具经纬仪,提出问题:(1)经纬仪上有纵横交织的网格线,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2)你能说出经线有什么特点吗?教师提示: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以及与南北极点的关系四个方面考虑。学生每人一个小地球仪,按照教师要求认真观察。(1)在自己的小地球仪上边指边说出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然后,找同学到教室前面用老师的大地球仪进行演示。(2)拨动地球仪,发现地球在围绕一根轴旋转,这根轴就叫地轴。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北极;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做南极活动2:动手做地球仪学生拿出桔子(或其它水果),先在桔子上定出北极和南极,然后用双面胶粘上白纸给桔子包上一层外衣。仿照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在桔子上划出。部分学生能在先前自学的基础上说出经线和纬线,并能在地球仪上识别:连接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大大小小的圆是纬线。活动3:合作探究经线的特点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说,对于地轴、南北极的概念,理解的就非常清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的作品,更是吸引他们继续学习探索地球的很好的资源。通过让学生看着地球仪说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加深了学生对经纬线概念的理解。两人智慧胜一人,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基本能了解经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教师让学生观察经纬仪,因为只有一个,所以让学生按座次传着观察。学生观察后,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并作评价。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赤道上空和在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到的经线的形状。承转提问:请同学拿出自己做的地球仪,如果让你在地球仪上继续画经线,你能画出多少条?教师追问:无数条的经线如何进行区分呢?三、经度的划分教师设置问题导学。问题(1)经度既然是人为划分的,那么选取哪一条作为经度的起点?教师在大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