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创新题型及应考对策有关古代诗文的考查在语文界是一个重要话题,也是影响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怎样考查也有诸多说法,传统的不外是对古诗文的词句理解和文章意思理解及表达分析等,能否有所创新呢?下面是2007年较有创新意识的几道中考题,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例1.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请运用下面提供的符号作标记,在《饮酒》诗旁写出2至3个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扬州中考题)关键词语O佳妙句批注: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考题特点和参考答案】对于初中生来说,古代诗歌赏析确实有一定难度。可是这道古代诗歌赏析题显得难度不大,它改直接要求考生赏析为“批注”的形式,既让考生有章可循,又降低了难度。若平时同学在阅读中常用批注的方法自然效果更好,即使平时没有批注,也可根据命题的提示,学着用符号和文字来赏析也不难,加之命题提示了批注“语言要简明流畅,能让读者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并能欣赏它”,这更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而获得最佳效果。这类考题的开放性较强,没有统一答案,因为关键词语、佳妙句及对某个诗句的批注赏析都应根据各自的理解而回答,其中批注除了达到命题所提供的要求外,一般可以运用平时所学习的赏析方法从词句、内容、表达、意境和情感等方面入手。答案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例2.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此题系在《愚公移山》的阅读题中)(兰州中考题)(1)江(长江)阴;(2)洛(洛河)阳;(3)衡(衡山)阳;(4)华(华山)阴。【考题特点和参考答案】传统的文言词汇考查大多用解释的方法,这无可厚非。能否改变一下后,既考查到文言词汇的知识,又考查到考生的迁移能力呢?这道题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对于“阴”“阳”这样有独特意义的文言实词的考查,考题没有直接考查考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而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考查,先有提示后有问题,这样自然让考生能根据提示,结合自己在课文学习中的积累而答题。即要求考生把在课文《愚公移山》中所学习的“阴”“阳”的意思灵活运用到对四个地名的理解中,这自然最容易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实际上是考查了考生的文言词汇理解的理解记忆能力的运用能力。即(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例3.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此题系在《愚公移山》的阅读题中)(兰州中考题)【考题特点和参考答案】有关《愚公移山》中“人和山”的认识,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为: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显然此题把这个问题扩大成对愚公和智叟的评价,这既有机地运用了教材,又全面而灵活地考查了考生的评价能力,自然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类开放题一般不设统一答案,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只要根据这个方向谈看法、做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有理即可。例4.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