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6.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三)影响:1.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二、兴盛的文学艺术(一)文学概况1.魏晋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诗歌、辞赋和散文均有发展,是社会分裂到逐步统一的产物,形成了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苦短、追求个性特点和浓郁悲剧色彩的文学特征。(2)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因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和哲学思考的探索,形成了避开现实,以哲学眼光,从广袤时空中理性思考现实的风格。2.南北朝时期:(1)南朝文学。以鲍照、谢灵运等为代表。民歌偏多,多描绘男女爱情,兼论自然风景和朋友之谊。(2)北朝文学。以温子升、邢劭等为代表。现留存作品较少,以《敕勒歌》为代表。3.隋唐时期:(1)隋朝文学。以虞世基和隋炀帝等为代表,重视边塞诗歌。(2)初唐文学。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为代表,诗歌内容从宫廷生活到江河山川,处于文学新旧过渡阶段。(3)盛唐文学。形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派;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4)中晚唐文学。以白居易、元稹、张籍为代表,掀起新乐府运动;晚唐杜牧、李商隐等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忧郁色彩。(二)书法概况:1.代表:(1)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行书;(2)唐代:欧阳询(欧体),代表作《皇甫诞碑》,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頫(赵体),代表作《洛神赋》——楷书四大家;2.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三)绘画概况:1.代表:(1)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2)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善画车马,人物;(3)中唐:吴道子,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2.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四)雕塑概况:1.代表:(1)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2.特点魏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