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该节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初学者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其产生的规律却不清楚,但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学生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现在仍然习惯于经验分析,对理论分析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静摩擦力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3.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2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2.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2)点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泡沫纸、尺子、自制教具、刷子,学生身边的物品等。【设计的意图】采取“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通过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对本节内容更深的理解。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以及压力有关。强调以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主,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3【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演示自制教具“一纸顶千斤”1.学生认真观察2.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观念。摩擦力的概念1.用力按双手,并使双手有相对运动趋势2.用力按双手并使左手向下,右手向上滑动3.让学生讨论得出定义4.从摩擦力定义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相对运动”与“运动”分别是什么含义?5.“会产生”是不是肯定产生,引入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学生体验感受,从中发现,什么是摩擦力.2.仔细研究物理概念,从中发现关键词提出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对实例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4摩擦力的条件1.学生不容易得出“有挤压”这个条件。老师列举两个实例突破。2.得出四个条件也可以并为三个并强调弹力是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一定得有弹力。3.摩擦力的两个分类并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一定是运动的吗?另一个是受静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