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一课《奇妙的效果》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课属于第三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结合《课标》,本课体现了“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的要求。结合本课研究油水分离法的内容,教学的设计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延续。教学方式有探究、体验、讲授等,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促进教学的实效性。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课题及课时概述——《奇妙的效果》一课,是人美版教材第六册的第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初步了解油水分离法的原理,并尝试运用油画棒与水彩颜色配合进行绘画创作。本课教学预计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了解油水分离法的原理、初步探究和体验绘画过程、总结操作步骤和要点”为主,第二课时以“运用油水分离法原理,结合总结的经验方法进行绘画创作”为主。本教学设计主要介绍的是第一课时。知识体系分析——油画棒具有颜色丰富、色泽艳丽、线条厚重、便于大面积涂色等特点,在本课之前,油画棒一直是学生最基本的绘画工具之一。在第一册第一课《涂涂画画》中,学生对各种绘画用具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其中包括水彩颜色。但正式将水彩色与色彩知识相联系,是在第五册的第一课《色彩滴染》中,在与《美丽的染纸》、《四季》两课共同组成的色彩单元中,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并使用了透明水色、水彩颜料、水粉颜料等工具,初步感受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之间的区别。本册地位分析——本课与第二课《色彩斑斓的窗户》、第三课《画民间玩具》的关系,体现在共同组成了本册的色彩单元。但本课的重点体现在对油水分离法的掌握上,本课在色彩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体现在绘画工具的进步和绘画方式的变革上。(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分析——本课出现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处于第二学段。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油画棒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对透明水色、水彩、水粉等绘画工具有初步认识,了解了三原色、三间色等色彩知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具备良好的绘画习惯。可能遇到问题——急于看到油水分离的效果,忽视油画棒绘画表现的重要性,忽视构图饱满、线条优美等要求,造成作业效果不佳。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油水分离的知识,了解简单原理,初步掌握用油水分离方法作画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实践的过程,使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感受油水分离法的形式美感,激发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延续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分析油水分离的原理,体验油水分离画法。(三)教学难点。探究用油水分离法绘画的方法和要点。四、教学过程与资源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准备好课件、范画、演示用纸、油画棒、稀释的透明水色或水彩色(黑、绿、蓝)、美术书等。学生准备:准备美术书、纸张、油画棒,小组准备好稀释的透明水色或水彩色(黑、绿、蓝),并按要求有秩序摆放。(二)导入新课。谈话导入:老师想给同学们变一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出示课件:播放《美丽的鱼》的课件,同时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形状和图案。谈话激趣:当我看到这些奇异美丽的鱼儿时,我特别兴奋,回来马上就画了一幅画,你们想欣赏我的作品吗?出示范画:用白色油画棒在白色的纸上画出图案,远看是一幅空白的画面。学生感到奇怪。教师演示涂背景色(蓝色)的过程,呈现出美丽海底的画面。板书课题: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到奇妙、神奇等。教师板书课题——奇妙的效果(第一节)本环节教学意图】学生在第四册第十一课《海洋馆》的学习中,有关于鱼类的造型表现内容,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热带鱼丰富的图案,创新思维得到锻炼,画面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结合本节课“使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出鱼漂亮的花纹”的作业要求,利用旧知导入新课,既是一种有效的复习和强化,同时达到提升作业效果的目的。教师通过演示作品呈现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作品的前后变化,感受到油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