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培训总结报告冯玉雪[五篇]冯玉祥作为中华民国重量级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颇多。比如,有人说他是“基督将军”,也有人说他是“爱国将军”,更有人说他是“倒戈将军”。纵观其一生,却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将军”。由于家境贫寒,童年的冯玉祥只断断续续念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私塾。练习写字买不起纸笔,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蘸稀薄的黄泥液,在洋铁片上涂写。公元1896年,15岁的冯玉祥在保定府五营练军正式入伍。在兵营中,每逢操练之余,粗识一些文字的冯玉祥便开始读武侠小说,如《封神演义》、《彭公案》、《施公案》。他说,“一半是为了看热闹,一半也是企图多识些字。”“初看时半懂不懂,只管囫囵咽下去。读完一遍,从头再读,读长久了,书中大意也渐能领悟。”正是凭着耐心、虚心、恒心,冯玉祥还读完了《三国演义》。升任本哨的小教习后,有着强烈上进心的冯玉祥开始攻读军事书籍,如武卫左军编的《操法》、《阵法》以及新建陆军七项等。他得暇即读,有时彻夜不睡,偷偷地就着灯光读。初时十句不过懂得三句,其余都茫然不解,于是各处找人求救。看到冯玉祥苦读得体力不支,朋友好言相劝。他说:“我就是念书念死了也好,免得变成一个庸碌无知的废物,消耗世界上的食粮,一点事也不能做。”读书成了冯玉祥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青年的他涉猎的书目不断扩展。当他看了《饮冰室文集》的序文,得知《纲鉴易知录》一书,便立刻到北平琉璃厂书店里花了一两六钱银子买来一部,日夜苦读,时刻不离手。一次,被他的上司王化东统领见到了,高兴地连声夸奖,说:“我们营里的年轻人居然也有看《纲鉴易知录》的,真是了不得。”随着官阶提高,冯玉祥阅读的范围也在扩展,《左传》、《易经》、《书经》、《诗经》、《群书志要》等逐渐一一进入他的读书视野。冯玉祥曾因爱读书而结识了国学大师级的人物王铁珊、邓鉴三。邓鉴三是冯玉祥早年最敬爱的一位朋友。冯玉祥早年读书水平的提高,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他的第1页共11页帮助。比如说,他告诉冯玉祥,多读古文,可以触类旁通,要是熟念两三百篇古文,一定就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了。冯玉祥依计开始念《古文释义》,由邓先生随时为其讲解,随时自己偷空念,每篇念至能够背诵方肯罢手。这样读了不到百余篇光景,觉得就有了不少的进步,普通的文章不用讲解,即能自己领悟。再来翻阅《纲鉴易知录》一类的书,情形就大大不同,以往看不懂的,这时很容易懂了。尝到甜头以后,冯玉祥在一生的读书中,不断向大师求教,向朋友求教,也向比自己年轻的属下求教。读书使冯玉祥从积弱腐朽的社会状态中找到人生奋斗的动力;读书,使他从不断的文化选择中,清晰了自己的政治选择;读书,使他获得了接近科学的人生观和方法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发展的,读书作为一种动力,不断地改变了冯玉祥的人生。冯玉祥在艰苦的岁月里勤读不辍的故事,的确给我们许多启示。篇二:冯玉祥诗词五口之家黄河大水,汹湧如瀑。冲决堤坝,淹没田亩。千里百里,不见房屋。人畜飘流,难寻尸骨。有幸生者,无有归宿。请看此家,人口共五。三个孩子,一夫一妇。面皆菜色,衣都破补。一犬一鸡,瘠背瘦肚。一篮一蓆,一只水壶。除此而外,别无长物。逃得性命,走投无路。瞪目无言,惟有啼哭。此景此情,伤心惨目。省府救灾,用心甚苦。根本方策,筹划宜速。河道深浚,堤坝坚筑。全国财力,方能制服。努力于此,大众幸福。注释:(1)幸生:幸存(2)方策。方法政策。(3)浚。疏通,挖深。疏~、~河、~泥船。这首诗描写的是黄河决堤后,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受灾百姓的穷苦生活以及救灾防灾的措施。冯将军写这首诗是对当时黄河泛滥后老百姓悲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治理黄河的愿望。1、背诵这首诗歌。第2页共11页2、在搜集解放前黄河对人民群众造成危害的资料。零货担卖货郎,坐马扎,一副担子搁地下,零货杂件装满匣。缠足妇,来买货,洋货倒比土货多,针线亦多出外国。穷小贩,生活苦,贩货谁管洋与土,金钱外流须补救。要补救,不宜缓,发达交通快生产,多设国货陈列馆。增关税,防走私,万众一心齐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