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艺术、科学与生态批评〔摘要〕作为最具跨学科性质的主题教育之一,环境教育将艺术与科学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自由教育形式,同时,它也是一种道德职责,兼具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视野。它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习惯改良、学习内容更新和伦理观重构。我们要在不断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提倡对传统品德的回归,将自己从坏的习惯中解放出来,改变自己,乃至重新界定人类的价值体系。〔关键词〕环境教育;生态批评;伦理批评;跨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5-0206-03〔作者简介〕〔美〕詹姆斯·恩格尔(JamesEngell),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萨诸塞波士顿剑桥02138;陈靓,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副教授,上海202033。对人类和整个地球来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毋须赘言,它兼具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必须有科学、社会和人文视野。在具体内容上,环境教育将技术开发及应用等科学知识与道德实践、伦理习惯和养成相结合,坚守谦逊、勇气、克制、智慧、胆识和耐力等道德规范,秉承客观公正的精神,在统观全球的视野下,在具体领域积极实践。它要从新的方式审视我们对物质不断增长的占有欲,并研究如何取得更好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教育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托马斯·贝里(ThomasBerry)称之为“生态纪”。在这个时期,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控制着生态系统,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以及需要重新定位的价值观。一些人怀疑环境教育会有什么成效,认为只有经济压力和市场力量才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些人说只有灾难才会让人类改变习惯。这样说只会把我们等同于动物,依靠饥饿、干渴等本能来生存,而我们是有理智和责任感的生灵,就像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说的那样,我们至少拥有“理性的能力”(capaxrationis)。〔1〕可以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我们所经历的自然灾难,更多地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的无知和忽视。导致灾难的因素是潜在的:它们在缓慢增长,悄无声息,同时也不可逆转。在某种意义上,这就为悲剧搭建好了平台,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再做任何防范就已经太晚。更糟糕的是,当更加吸引眼球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比如经济不景气、国内外的恐怖活动或医疗问题等,我们的注意力就立刻会被转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每天对待自然界的方式会缓慢地改变我们未来的经济、恐怖主义、战争、社会保障、移民及就业这些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不可或缺的事物。从本质上来说,这不是一个科学或公共政策问题,而是一份道德职责。精神、风俗、习惯、文化等元素均带有道德色彩,都是人性和文学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如何践行对环境的关爱和职责,不仅关乎公共政策,也关乎个人动因。它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受益于我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获取的技术方式和物质资源。在环境问题上,要做出成效,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跨学科的关联意识,后者更为关键。不需要政治中的党派区分——“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可以在环境问题上找到共识。两党制最糟糕的缺点在于把行为选择确定为非此即彼。一些政客说,要应对气候变化,或者通过市场激励体制,或者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比孩子还幼稚的非此即彼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必须要多管齐下,通过法律、市场、税收、自由资本和激励体制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环境教育涉及到每一个领域,它必须是跨学科的探讨:我们需要了解自然、人类社会、人口统计、经济学、公共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价值等元素,以便明了我们该如何应对、该制定什么政策以及获得什么样的目标。在环境教育和实践中,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必须通力合作。科学帮助我们了解自然和物质世界,明确它的发展、细节和趋势。但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史蒂文·威恩伯格(StevenWeinberg)所言,科学不会也无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珍惜的。〔2〕这个问题只有人文领域的知识,如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才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