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探析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很多高校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都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列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必修专业课,并列入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本文对该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建设实践《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专业课,它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系统论与价值论的观点,评价人类经济活动和开发活动及其政府的有关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判断、调整和选择的科学依据。它对合理的环境规划与利用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1.现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80年代进入规范和建设阶段,受此影响,很多高校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都开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列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必修专业课,并列入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国内也相继出版了陆雍森主编的《环境评价》、陆书玉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张从编的《环境评价教程》、张征主编的《环境评价学》、何德文主编的《环境影响评价》、钱瑜主编《环境影响评价》、曾向东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用技术方法等书籍。环境影响评价在高校已不仅仅是一门课,而是一门面向就业,学而有用的专业技能课程,在环境类各专业学科中最为学生重视。[1]2.存在的问题2.1全面、系统的建设较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在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但结合实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能力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如何结合学科特色,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建设却鲜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人涉猎。2.2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足自从2002年10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来,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已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确定下来,从而使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发展起来,并且该项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基于此,我们作为培养环境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也应与社会需求接轨,实施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优化重组迫在眉睫。2.3案例教学内容较少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方法论,是按教材思路逐章学习水、气、声、生态等单项的环评方法和内容,这种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3.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3.1正确认识课程建设内涵,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3]因此,具备高质量课程才能切实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主要讲述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工作程序以及各种环境要素评价技术方法,包括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识别、预测、评价方法;并要求学生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区域环评的方法和内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课程特点,拟定合理的课程建设思路。同时要多样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4]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将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完善并充实多媒体课件等,实现该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3.2教材与环评技术导则结合,体现新颖性。根据目前所用教材得知,教学内容侧重于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以及评价要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评价方法的学习,缺少环境评价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如案例分析、风险评价、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1]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国家环保总局目前已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颁布的环评技术导则有《环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