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的实践及其启示[摘要]不同国家的学校德育,存在着共性和个性。通过对不同国家学校德育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可以从德育课程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德育课程和其专业课程教育结合的机制、德育课程和课外学生教育活动结合的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关键词]发达国家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德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20)07·08-0069-04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德育,都把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来对待。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最能反映这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和国家意志,即最能反映这个国家学校德育的政治倾向。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通过学校德育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成为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这一点是共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震荡,因此各国政府都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探索提升国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德育传统不同,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理论与德育模式,因而也导致不同的德育实施过程和效果。下面就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德育特点作一分析。美国建国历史短暂,其道德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到20世纪40年代:学校道德教育呈现浓厚宗教色彩的时期;(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价值中立观点盛行时期;(3)20世纪80年代至今:道德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强调灌输核心价值观念的时期。[1]从美国的德育发展过程来看,具有以下几方面鲜明的特点:(1)依托于相关的教育理论,如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2)德育内容丰富,如政治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3)教育方法多样性,如正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课程教育、隐性课程教育。在正式课程教育中,美国政府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都作了明确要求,对学校教育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设置作了很多硬性规定。学校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建立在学生不同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美国教育界在设置课程时,要求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者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在隐性课程教育中,把政治、道德内容渗透到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非政治课程当中,渗透到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成就来教育和鼓舞学生;重视培植爱国氛围;重视教育环境建设,建立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国家公园等,用以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力运用各种传媒、文学、艺术等手段,用经过选择、提炼的事实、形象、情节来感染、教育学生。[2]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传统,同时也提倡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道德教育不仅注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也把眼光投向世界,引进国外先进的德育理论,构建适合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英国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教育基本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具体概括起来有:文化传递法、关系体谅法、社会行动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法等。[3]莱斯特大学的莱特教授将英国的现代化学校德育新框架概括为“四个核心”、“六个关系”。“四个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六个关系”是: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与所有人即人类的关系;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包括对同辈人及对自己的理解;与非人类的关系,即与自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