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与作用何谓激励?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认为,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动力,给以活力,唤起愿望。它似催化剂,使优秀者更为完善,使自卑者自强,使盲目者清醒,使整个班集体进取向上,团结进步。激励,是对被教育者最好的奖赏;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必要精神力量。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而“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教育的艺术在于善激励,因此班主任如果能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适时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班级的良性发展一定大有好处。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中,不断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努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爱心激励——增强班级管理实效的最佳方式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贯穿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诚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谓爱心激励是指人与人之间以感情为手段的激励模式,其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潜能,鼓励人们积极进步。实践证明,要使班级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真挚的情感和殷切的期望,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车轮,是激励学生奋进的重要条件。只有出于爱的动机,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学生真挚的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班级管理中,应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做到学习上信任、生活上关心。要有手足情、姐妹爱,要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当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对自己关心爱护的时候,就会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只要把关怀注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唤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与思想的共鸣,取得相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互尊重与信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上初三课程并管理初三(1)班。接班以后,通过与学生谈话和观察,很快就发现了班级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信心、班级缺乏凝聚力、部分学生十分顽劣、少数家长对学校教育存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等。毋庸置疑,表扬几乎与他们无缘,在班级评价中批评成为一种常态。面对这个对批评已经麻木的集体,洞察学生心理世界,我认为渴望成功与进步是人人共有的思想,我想他们最渴望的东西恐怕就是爱心激励了。在最初的班级管理中,我坚持找学生谈话,在短时间内找每个学生谈一次话,在谈话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以适度的表扬,在表扬后及时提出老师的期待和要求,表扬让学生冷静地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表扬与激励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随后班级的每点进步都是从表扬中而来,实践证明:爱心激励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把金钥匙。二、目标激励——让学生明确前进的方向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目标之所以能引起人的积极活动动机,除了人对其产生的需要外,主要因为它对人具有吸引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目标的吸引力越大,其导致的动机越强。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学生的需要与学校、班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的关键是使目标能产生激励作用,故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时代性、可行性和适度性。正确的做法是让目标在班级中反复讨论,形成共识,从而确定一个在要求上是经过最大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使之真正成为激励学生的一个标杆。开学之初,面对新的班集体,我明确告诉全体学生,这个集体是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共同拥有的第二个家,我希望每个成员都热爱这个“家”,争做集体的主人,同学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集体中的各项活动,处处为班集体争光。同学们在此激励下,逐步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了,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如每日认真打扫教室环境卫生,自觉地做好早操、眼保健操,上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