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延续,得以在大学生中认同并确立的过程。遵循政治社会化的内在规律,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应以提升价值认同度为前提,强化价值认知,培养价值情感,激发价值需要;以增强方法适切性为关键,促进知识内化,强化实践锻炼,注重示范引领;以提高环境影响力为条件,优化学校环境,改善家庭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者简介]刘彬(1965-),男,江苏徐州人,无锡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副教授,硕士;庄璟(1988-),女,江苏镇江人,无锡开放大学,讲师,硕士。(江苏无锡214011)[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1-0099-05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学术界广泛运用。所谓政治社会化,通俗地讲,就是社会成员通过政治文化的学习,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能力、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对当代中国来讲,政治理想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政治社会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延续,得以在全社会认同并确立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引导他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有必要遵循政治社会化的内在规律,通过有效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来实现。一、提升价值的认同度(一)提升价值认知大学生作为特定个体,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价值取向逐渐趋于理性。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就必须首先提升价值认知,解决受教育者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在价值认知过程中,感性价值认知和理性价值认知是两个既对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又统一的阶段,感性价值认知是价值认知的第一阶段和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表面性、朴素性等感性特点;理性价值认知是价值认知的第二阶段和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深刻性、系统性等理性特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知,首先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性价值认知,通过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知和认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性价值认知。其次,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性价值认知,注重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及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价值认知。最后,要把感性价值认知教育和理性价值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感性价值认知教育为基础,强化理性价值认知教育的实践环节;以理性价值认知教育为前提,强化理性价值认知教育对感性价值认知教育的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认知的实现。(二)培养价值情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涉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辩证的人际传播过程,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认识上引导大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在情感上也要与大学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启迪、观念与观念的碰撞。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只有保持思想、观念和心灵上的互动,增进情感认同度,才能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首先,要吸引情感关注。一方面,教育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倾注自身的情感,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大学生;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尊重并满足大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实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情感融通,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内容。其次,要激发情感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过程中,要真诚地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